1)第159章拉纤_鉴宝宗师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只碗图饰高雅,造型奇特壮观,精美绝伦。

  唐顺仔细观摩之后,确认下来,这只碗确应是乾隆珐琅彩瓷之中的稀有之作。

  “这只碗应该是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!”

  唐顺观摩之后,向着中年男人颔首肯定道。

  珐琅彩,是瓷器之中的品种。

  因此,被称之为珐琅彩瓷,也叫瓷胎画珐琅。

 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,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。

  从康熙时的色浓庄重,至雍正时的清淡素雅,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,雍荣华贵,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。

  集中西风韵于一身,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。

  乾隆珐琅彩瓷是清代康,雍,乾三代珐琅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巅峰之作。

  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、法国、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。

  15世纪末,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,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,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。

  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,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。

  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,尤其自清朝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清廷平定宝湾以后,禁海开放,西洋制品开始涌入。

  西洋珐琅便由粤城等港口传入中国,并就地设厂研制,称之为洋瓷,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。

  当时,粤城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,由于烧造技术不高,釉料呈色不稳定。

  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,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,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。

  其式样、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,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。

  而想要制成珐琅器,则需要一种名为‘珐琅’的主要原材料。

  珐琅又称拂郎、佛郎、发蓝,是一种玻化物质。

  它以长石、石英为主要原料,加入纯碱、硼砂为助熔剂,氧化钛、氧化锑、氟化物等作乳浊剂。

  再加入氧化铜、氧化钴、氧化铁、氧化锰、氧化锑等作着色剂,经过粉碎、混合、煅烧、熔融后,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,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。

  将珐琅粉调和后,涂施在金、银、铜等金属器上,经焙烧,便成为金属胎珐琅。

  若以玻璃为胎,则称为玻璃胎珐琅。

  若以瓷器为胎者,则称为瓷胎珐琅。

  按装饰工艺不同,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、錾胎珐琅、画珐琅、透明珐琅等。

  唐顺在万宝斋初遇慕容卿收购的那件景泰蓝花斛,便是金属胎珐琅之中的掐丝珐琅。

  也有将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,称之为复合珐琅。

  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,即画珐琅。

  一般称之为珐琅彩,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。

  见到这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r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