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6章太子送走了金濂_我要做明世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主要是为了强化自己的地位,增强影响力,但附带作用是有利于于谦的。

  当施政者变回皇帝,其他受不了于谦的臣子就迷失了攻击的靶子。

  “还请老尚书休息。”

  给金濂掖了掖被子,朱见济才走到房门前拍了下。

  一直在门口守着的马冲立马打开,迎接小太子出来。

  金濂的家人也在外面等着,闻声抬头看向朱见济。

  小太子还没收敛自己的哀伤,让金家人进去好好陪着金濂。

  时间不会太久了。

  朱见济走出金家,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默默想到。

  第二天清晨,户部尚书金濂宣告去世,享年六十三岁。

  这个消息传到宫里,景泰帝也颇为伤心。

  他在心里对老臣子其实是有些依赖的,因为他希望可以通过任用老臣,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。

  而金濂作为老臣中的老臣,一直行事清正刻苦,毫无埋怨,给景泰帝的印象很好。

  朝野的其他大臣也很仰慕金濂这位五朝老臣,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,他一直都是一位恪尽职守的官员。

  民间一些被惠泽过的百姓也自发为金濂挂起了白布,以示哀恸。

  随后景泰帝宣布辍朝一日,命礼部谕祭,派遣了专门的官吏去金濂老家淮安为其造墓。一切费用由皇家承报,并且追封金濂为“沭阳伯”,赐谥“荣襄”。

  这位宦海沉浮几十年,和朱见济接触不过两月的老人到底是享尽哀荣了。

  再之后,景泰帝调任张凤作为新的户部尚书,另外批准了吏部尚书王直“告老还乡”的要求,让另一位尚书王翱独自管理吏部。

  于是老迈多病的王直终于心满意足的收拾好东西返回老家,吏部的上司变成了对比他年轻,但也到了七十岁的王翱。

  对此,朱见济也很无语。

  景泰帝的官员组成中,老头子还真不少——

  吏部原本只有王直管理,可王直上了年纪后,就一直希望退休放松,景泰帝是舍不得老臣的,于是调任王翱过来与其同为尚书,分担压力。

  由此开创了六部有两位尚书的传统。

  了解到这情况的朱见济更加无语。

  他在金濂去世前的建议下,意识到不能够再等待自己长成后才去把控官员升落,需要找机会给景泰帝朝堂输点新鲜血液进去,不然没等朱见济大几岁,那些臣子就能一个接一个的先进棺材了。

  正好景泰帝在金濂去世后,也需要调动官员成为户部新的长官,朱见济趁机提了几个建议,比如说把早就不想干了的吏部老尚书王直换了。

  这样老头子高兴,朱见济也高兴——起码新的吏部尚书会比王直年轻有为点吧?

  但他万万没想到,他的好爸爸早就把继任者安排好了。

  景泰帝弄完之后还一副非常满意的样子,完全看不出是喜欢压榨老人的黑心领导。

  对此,朱见济只能再找机会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r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