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五十三章 综合发展_抗战惊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以士兵的数量来考虑部队战斗力的水平,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,要不怎么有兵多将广这句话呢!

  当然,这也有一定的道理,不能说是绝对的错误。笔%趣%阁qu可这种方法也有弊端,良莠不齐的部队需要的资源就大,而精锐混杂其中,便往往不能得到特殊的照顾,战斗时也容易被别人拖累。

  可从新七军的扩充速度、训练方法,以及组织和装备上看,却会有不同的感觉。尽管整体战力的提升是目标,但杨天风也把资源向精锐倾斜。以特战队为例,为了化装奇袭方便,几乎全部都是日式武器,还配备了短枪,形成了长短双披挂,整齐而又威武。

  但与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判断不同,特战队装备日械是为了作战方便,而新七军的野战精锐装备的却是清一色的国械。中正式、捷克造、屠倭电锯,再加上霰*弹枪、榴弹发射器、六零、120迫击炮等等,起码在子弹上实现了统一化,后勤保障比较方便有力。

  当然,限于枪枝的数量,全部制式化是不可能的。杨天风也只能在营、团单位内尽量将武器的口径统一化。装备日械的部队就只能使用两种或三种枪弹,也配发了捷克造和屠倭电锯,后勤比较麻烦一些。

  正因为达不到统一化,连军工生产也要有不同的子弹生产线。毛瑟弹,六五弹,驳壳枪弹,还要加上正在建造的突击步枪弹生产线。后勤的压力显而易见,如果不是能得到战区拔付的武器弹药,恐怕军工部门便要抛弃其他武器,全部生产子弹了。

  战争中,子弹是最基本的物资,没有子弹,枪还不如烧火棍。杨天风对此是极为重视的,也得到了大后方军工技术人员的帮助。比如重庆第25兵工厂、第20兵工厂的专家和工程师,对子弹生产线的建造帮助很大。

  当然,杨天风提供的适应新工艺的机器图纸和流程,以及改进增强型******配方,不仅提高了大后方兵工厂的生产技术的产量,并使枪弹的稳定性大为提高,且对枪膛炮管污染和烧蚀大为减小。

  技术进步,再加上抗战时期的工作热情,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。重庆第25兵工厂,自三九年搬迁完毕开工生产,年产子弹量达到了三千三百多发;20兵工厂达到了五千四百多万发,都创造了最高的产量纪录。

  而永城兵工厂的子弹生产量也在不断地稳步提高,覆铜钢板的工艺日渐成熟,化工产业的扩张,机器设备的不断自造和购进,以及大量的工人,包括大量女工的招募,为此提供着发展的基础。

  所以,当杨天风接到八路军要购买或换购医药用品和武器弹药的意向时,并没有考虑太多,便提笔写下了第一批物资清单。

  八路军虽然也有军工生产,也能制造子弹,但却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r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